上海高校建设新标准视角下的经验与展望
2020-12-28
作者:
刘晖 赵世英(社会事业部/上咨经济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市属高校建筑规划面积标准》(DG/TJ08-2243-2017)的推出,为上海市属高校的基本建设提供了新的依据。上咨公司社会事业部承担了该标准调整的前期研究和具体编制工作。本文就新标准制定的意义、问题导向、主要突破进行阐述,并展望了新标准视角下的市属高校基本建设工作。
高校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2017年8月上海《市属高校建筑规划面积标准》(DG/TJ08-2243-2017)获批并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推出,为上海市属高校的基本建设提供了新的依据。上咨公司社会事业部从2015年起,受相关部门委托,承担了该标准调整的前期研究和具体编制工作,在高校基本建设的现状、调整思路研究、上海属地化标准编制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从高校发展的角度看,建设标准的调整除了直接影响高校发展物理空间之外,也对高校基本建设发展方向提出了重要的引导原则。
一、新标准的制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该标准制定之前,上海高校的基本建设遵循《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以下简称《92指标》)进行,但由于该标准制定时间较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高校学科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的现实需求已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上海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大都市等重要发展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和研究更加契合上海高校发展需求的属地化标准,对进一步推进上海高校基础建设、解放高校科研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标准的制定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
在新标准发布之前,在高校建设实践中采用和遵照的标准主要有《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全国文化艺术院校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指标(过程稿)》(以下简称《96指标》)、《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若干意见》(教发〔2001〕12号)、《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标准体系有待梳理
如上文所述,并行存在的各类标准和规定中以《92指标》为核心,后续相关文件对局部指标进行了调整,但由于缺乏权威部门的解读,实际操作中各方理解不一,困扰较多。
(二)学科分类与实际情况已不一致
《92指标》规定了综合大学、师范、医学、农林、工科、政法、财经、外语、体育9种本科学校类别,而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则无法归类。同时,《92指标》规定了工科、医学、师范、农业、政法、财经、体育等7类专科学校类别,而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土木建筑大类、旅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却无法归类;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上海专科学生中约有1/4的人数属于这五个科类,这部分需求在原有分类体系下无法涵盖。
(三)办学规模设定偏小
《92指标》规定的大学办学规模上限为5000人,但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上海部属本科高校平均学生人数已达24000人/校,市属本科高校平均学生人数也已达13000人/校。办学实际需求与20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简单套用《92指标》必然出现较大偏差。
(四)部分指标设定与建设实际需求不匹配
《92指标》规定了高校必备的十三项校舍指标。但随着高校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部分指标已与实际需求脱节。一是随着数字模拟、虚拟仿真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教学与实验实训共用校舍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很难明确区分。二是在实际建设使用中高校将体育场馆与会堂功能结合设置的情况越来越多,也很难分开。三是按照后续教育部发布的学生公寓标准,《92指标》中的相关指标也已失效。四是教工住宅指标实际上已废止不用。五是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中的幼儿园、托儿所、招待所、印刷所等用房均已实现社会化,相关指标无法使用,但同时各类设备用房需求反而增加较多,《92指标》规定的变电所和水泵房内容已无法全部覆盖。
(五)现有标准的规定不利于学校特色化建设与发展
《92指标》对学校13类校舍分别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控制各分项校舍的建设规模是有利的,但对教学特色较为突出的院校而言,所必需的部分用房难以体现,如海洋类院校的训练水池、艺术类院校的排演用房等,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发挥。
(六)指标计算方式较为繁琐
《92指标》对校舍建筑面积的基本计算方式为:以在校生自然规模计算的指标+以在校生折算规模计算的指标+研究生面积补助指标+以教职工数计算的指标。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折算规模指标设定不尽合理。折算规模主要是指将研究生和留学生按系数分别折算为本科生数量,以计算相关指标;但以折算规模计算的校行政用房、系行政用房、教工食堂等与学生类型并无直接关联。二是计算较为繁琐,不同口径计算结果不一致。除各类指标的计算基数不一外,《92指标》中还有部分指标的细化指标,同时针对学生结构与所规定各类院校不一致的情况,还给出了调整计算的方法;这种设置尽管增强了其应变性,但同时导致的是按照不同口径计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客观上引发了各方对标准理解的不一致。
三、新标准实现的主要突破
总体而言,《92指标》的规定过细,在保证高校基本教学功能的同时,限制了高校特色化办学、自主化办学的空间,已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新的发展需要,应有所突破,才能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市属高校建筑规划面积标准》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实现了高校分类标准与上海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无缝衔接的突破
结合《上海高等教育布局机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的分类要求,新标准将《92指标》按三类院校、11个学科类别(增加了《92指标》未涉及的管理类和艺术类学校)的分类归并为综合类、理工多科类、文科多科类、特色类四大类别,与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相匹配。
(二)实现了高校建设规模按自然规模统一计算的突破
新标准在学校类别简化的基础上,简化了不同学科类别高校的总体指标,分别规定了综合类、理工多科类、文科多科类、特色类四类高校的上限标准,同时计算上不再分为自然规模、折算规模以及学生规模、教职工规模等,统一按自然规模进行计算,实现了高校总体建设规模均按照总量指标控制,且统一按自然规模计算的突破,有效避免了《92指标》中总体指标和分指标计算结果不一致的问题。
(三)实现了高效校舍建设按大类指标进行控制的突破
按大类指标控制高校不同功能用房的出发点是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和特色化发展的空间。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新标准将《92指标》的13个分项指标归并为教学及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配套用房、后勤辅助用房四个大类进行控制,内部不再做具体划分和要求,同时对大类具体包含的功能用房内容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优化调整。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赋予高校在用房调配方面的合理自主权,能够有力支持高校在这方面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实现了高校校舍指标控制针对不同用房分别按上下限控制的突破
在划分四大类用房的基础上,新标准创新性提出了对教学及辅助用房进行下限控制,而对办公用房、生活配套用房、后勤辅助用房进行上限控制的要求。这一突破的指导思想与进行大类控制的思路一脉相承,核心是希望学校强化教学科研职能,体现高校的核心价值。
(五)实现了通过导向性规定和指标引导高校发展的突破
新标准在三个方面增加了以高校未来发展为导向的引导性规定:一是为进一步体现高校特色化发展改革的方向,增加了高校可加大与学校发展相关用房的建设力度的规定;并规定了对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科研实验设施以及批准的专职科研机构用房另行考虑的例外条款。二是为体现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市属高校加强公共空间、师生交流和讨论空间设置、进行建筑多功能共享设计、加强学院学科间功能用房共享建设等方面的导向性要求。三是为体现集约用地思想,规定了在满足规划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新建各类市属高校校舍平均层数、不同校舍建筑使用系数的要求。
四、新标准视角下市属高校基本建设展望
新标准的制定,体现了管理层对高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为高校的发展释放了良好的空间。从新标准的这一理念出发,未来高校基本建设的发展有以下期待。
(一)高校办学自主权得到有效释放,教学科研能力有效增强
从当前高校发展实际情况看,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办学能力对高校紧跟学科发展潮流、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及时占领学科研究制高点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新标准的制定中,适度考虑了这方面因素,通过大类控制和对教学及辅助用房的下限控制两方面措施,寄希望于高校能够根据行业、学科等特点,适时把握前言领域发展需求,自主灵活安排部分用房的设置,实现推动高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目的。同时如果必要,高校也可以减少一些不是特别必须的办公、后勤等用房的建设,加强教学科研用房的建设,让高校建设回归教育本质。
(二)专家型校长不断涌现,着力推进高校特色化发展
新标准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隐含的一个基础性前提是高校的校长需要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视野,能够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促成高校的高水平、特色化发展。在目前高校校长负责制的体制安排下,高校校长需要成为专家型校长,并兼顾学校学科发展的平衡与效率。
(三)高校建筑设计重归功能本质,真正给师生一片舒适空间
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高校建筑空间越来越倾向于打造一个能够随时进行研究、讨论、活动、学习等的多功能场所。当前国内高校建筑在形态、功能等方面已经完全不输于,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外的大学。但也存在过度重视建筑形态、对建筑空间利用不够合理的情况,大而无当的空间设计屡见不鲜。不少高校建筑的设计更加重视带给参观者的感受度,而不是带给老师和学生等使用者的舒适度。同时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新兴专业和学科的不断出现,客观上也要求建筑空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以适应未来的变化。高校建筑的设计也应该回归使用功能这一本质。
(四)上海高校建设未来的发展需要走集约化、综合化道路
上海的土地寸土寸金。尽管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对教育用地的支持力度很大,但长远看,高校的建设用地是永远不够的。未来一段时间高校基本建设的常态必然是在已有校园里进行补缺、完善性建设。充分利用每一块土地,充分发挥每一寸空间的价值,为未来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留白”,高校校园建设不仅要“大而美”,同时也要在“小而精”上下功夫,这不仅是高校的校长们需要深思的问题,也应该成为相关部门和全社会需要形成的共识。
风险与不确定性——兼及对不确定性研究的初步思考
从风险管理实务中的“风险”定义出发,辨析后认为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界定风险为“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日益成为这个时代显著特征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克服对确定性追求的天性,从“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转向“在不确定性中认识和把握不确定性”,实现对不确定性的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把握。本文以对中国风险管理界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组织(ISO[[[]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全称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和COSO[[[] COSO 即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的缩写,中文译为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有时也被直译为美国科索委员会(如中国财政部2013年出版的第二版《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中即采用的直译方式)。]])对“风险”的定义说开去,辨析风险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然后从社会学视角对不确定性的研究进行初步讨论。
05-19
2021金沙集团3354.c.cAv
沪ICP备05009749号-1
信访专线及邮箱:021-33050117 jjjc@sicc.sh.cn
技术支持:coolsite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