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保审批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本课题研究提出了一种与国家现行环保审批制度衔接、突出地域环保管理特点和重点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研究提出了《上海市不纳入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的项目类型》、自贸区、国际旅游度假区、虹桥商务区等3个功能区的《环保特别管理措施清单》。课题研究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环境问题导向。研究成果通过政策的创新、落地及引导,实践绿色发展新理念。通过简政放权,助力上海科学城、自贸区等先行先试区域的发展。
内容提要:
本课题研究提出了一种与国家现行环保审批制度衔接、突出地域环保管理特点和重点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研究提出了《上海市不纳入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的项目类型》、自贸区、国际旅游度假区、虹桥商务区等3个功能区的《环保特别管理措施清单》。课题研究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环境问题导向。研究成果通过政策的创新、落地及引导,实践绿色发展新理念。通过简政放权,助力上海科学城、自贸区等先行先试区域的发展。
成果特点:
1、优化环评行政许可流程,成果具有国内领先性。
环评及其审批为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本课题对不同类型项目予以区分,在国家环评名录的基础上,在上海率先提出:
(1)将有严重环境影响、不符合区域环境规划的项目列入区域禁止类别;引导项目业主主动控制,自我适应,实现了“关口”前移。
(2)将没有环境影响的项目不列入清单内,提出“不纳入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的项目类型”,明确这些项目可不进行环评;节约了行政资源,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
(3)对其他建设项目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上海细则,根据其影响程度进行细化分类。简化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审批效率。
通过上述分类,形成对重污染项目禁止建设和严格审批要求,对环境友好类项目去行政化或简化许可流程的政策引导,进一步鼓励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愿,促进绿色发展的理念。
2、突出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成果具有国内创新性。
课题在国内创新性地建立“区域特别管理措施清单”,对特定区域具体项目予以环保管理的事先公示告知。使建设单位对拟开展的项目是否环境可行一目了然,一方面可避免部分不符合要求项目的前期投入浪费(如土地购置、厂房租赁),另一方面也为缩减环境优化型项目的推进周期提供助力。
同时,该课题对部分有较小环境影响而不能豁免环评的项目,在国内创新性地提出了“备案告知”的概念,即该类项目无需行政审批,而是通过公告形式告知一定的规范性措施,在项目完成环评备案、承诺后不再审批,直接纳入日常管理。如此,强化了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而环保管理部门能够将更多资源聚焦于污染较大项目以及中后期管理。该备案模式解决了环保部2016年修订的新《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实行备案的要求”的具体操作性问题。
3、形成环保负面清单判断程序,成果具有国际国内可复制性。
本课题在汇总国内外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研究负面清单管理的多种模式及其适用范围,并结合多种具体方法筛选符合上海地方特点的边界条件及条件组合,提出了具有国内外普遍借鉴意义的环保审批负面清单判断程序。
通过该判定程序,可快速、全面地在其他区域制定出符合区域特征的“特别管理措施清单”,从而使特别管理措施清单具有可复制性。
4、实现环评管理最优化,成果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性。
课题将上海自贸区、国际旅游度假区、虹桥商务区作为试点区域,具体提出了相应的“特别管理措施清单”。清单可进一步促进了自贸区准入环节环评制度的优化,努力营造与“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 的自贸区营商环境相对应的“聚焦高污项目,简化低污项目,放开其他项目”的环境管理目标。同时,清单管理模式,也为本市进一步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提供了环保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
获奖人员:
戴建敏、王昊、耿海玉、郁波、陈懋喆、万江、郭怡雯
2021金沙集团3354.c.cAv
沪ICP备05009749号-1
信访专线及邮箱:021-33050117 jjjc@sicc.sh.cn
技术支持:coolsite360